地区:NY 纽约
NY 纽约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盘点全球半世纪抗霾路 严格立法执法为重要经验
[ 编辑:dengxin | 时间:2014-02-25 09:51:01 | 浏览:193次 ]
分享到:

   毒雾横行,全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国历史上大都曾经经历过,最典型的莫过于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英国人自此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环境,并实现产业转型,打造生态社会。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英国人摘掉了“雾都”的帽子,蜕变为蓝天白云的“生态之城”。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4天伦敦数千人遇难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

  1952年12月5日至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牛展览会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不断积累发酵。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

  痛定思痛颁布法案

  纵观英国几十年的治霾之路,依法治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54年,伦敦市率先出台《伦敦城法案》,控制烟雾排放。1956年,为将治理举措推向全国,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并于1968年进行了修订。《清洁空气法案》主要针对工厂和居民取暖这两大污染源进行治理。首先是工厂,关停伦敦城内所有火电厂重工业和发电厂迁出市区,在郊区重建。 其次是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并逐步用天然气替代燃煤。此外,法案最大的亮点在于在城市设立无烟区,区中禁止使用产生烟雾的燃料。为进一步控制工厂排污,英国政府还于1956年出台了一项法案。

  接连出现12次雾霾

  虽然方法得当、措施严格,但环境治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957年到1962年,伦敦又接连12次出现雾霾。1962年的严重雾霾又导致1200人非正常死亡。

  1968年后,政府先后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等多项法令。1974年出台的《控制公害法》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并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这些法令的先后出台与严格执行,成为“雾都”获得新生的保证。

  10年后才初见成效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治霾终于初见成效。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然而,伦敦并没有因此停下治理空气污染的脚步。1990年,英国颁布《环境保护法案》,确立了工业污染控制原则。

  1995年,英国通过《环境法》,将对地方空气质量的管理纳入法律,旨在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

  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多年治理之后,尽管雾霾销声匿迹,但伦敦并没有就此摆脱空气污染,新的挑战接踵而来。上世纪80年代后,汽车数量开始爆炸性增长,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煤烟变成了看不见的尾气污染。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着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控制私家车数量,减少尾气污染等。

  1993年,英国出台了对机动车燃油的管理条例,要求所有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污染;在伦敦使用的汽车每3年必须送检一次,确保尾气排放达标。1995年,英国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必须进行空气质量评估与回顾。

  2003年起,伦敦市政府又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2007年,伦敦又公布了更为严厉的方案,严格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计划在20年内,减少9%的私家车流量,降低12%的废气排放。

  2008年,英国正式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第一个对碳排放作出法律规定的国家。2012年1月1日起,英国开始运行经过修订、改善和细化的空气质量指数评价体系,将PM2.5评价标准等纳入其中。

  鼓励使用新型能源

  除了规范的立法和严格的惩处措施,英国政府还尝试了多项举措,多管齐下治理空气污染。首先是鼓励使用新能源,着力推广新技术,提高电能使用效率。

  伦敦有21%的空气污染物来自于建筑物的取暖需求。为此,伦敦政府通过建立节能写字楼、提高现有建筑能源利用率、利用新能源等方法减少此类污染。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如果政府在治理空气方面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不会替政府粉饰遮掩而是大胆抨击。英国公民获知空气信息的途径也不被官方独家垄断。

  英国治污不力遭起诉

  从滚滚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如今在英国,雾霾天几乎不见,但治理环境污染的努力仍在继续。欧盟委员会20日对外宣布,决定对英国治理空气污染不力采取法律行动。英国因此成为第一个因为空气质量未达标而被欧盟采取法律行动的国家,面临每年超过3亿欧元巨额罚款的风险。

  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英国许多城市的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过高。英国应该在2010年达到欧盟2008年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但是英国政府承认要到2025年才能达标。

有人说北京的现在就是三四十年前的洛杉矶,当时由于经济成功带来的过度消费,造成了洛杉矶市严重的空气污染。各方面的不利因素使洛杉矶成为了美国的“雾都”。上个世纪40年代,洛杉矶发生了著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震惊美国。自那以后,洛杉矶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地方空气质量部门,并在当地建立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并不断出台各种措施,洛杉矶地区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臭氧浓度超过1级警报值(200ppb)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降至1996年的7天,并于1999年基本消失。目前,洛杉矶空气中颗粒污染还一定程度存在,但从状况看空气质量之好已经是北京所望尘莫及的了。

  从上世纪40年代洛杉矶雾霾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算起,到上世纪80年代雾霾情况大为好转,洛杉矶治理雾霾前后至少花了几十年。如今这里的人们仍在为消除空气污染做不懈努力,因为洛杉矶市区和几条繁忙的高速公路周边仍是全美空气质量最差的地方。为什么治霾要花半个世纪?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洛杉矶,人们将“SMOKE”(烟)与“FROG”(雾)两个英文单词整合衍生出一个全新的英文单词“SMOG”,形容当时洛杉矶空气污染之重度。

  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400多人死亡。1943年7月26日清晨,当洛杉矶居民从夏梦中醒来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慌失措:浓密的烟雾笼罩着城区,三条街区以外的景物模糊不清,空气中弥漫着刺激鼻腔和咽喉的气味,很多人双眼刺痛,泪流不止。很多民众误以为受到了外敌毒气弹袭击。当地政府赶紧辟谣称,这是洛杉矶的大气中生成了有毒物质。洛杉矶由此踏上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空气治理艰辛之路。

  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同样的污染在短短两天之内让4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此外还有很多人受到烟雾刺激而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而且,1959年洛杉矶187天都有人患眼睛过敏症,1960年是198天,1961年是186天,1962年是212天。

  寻找雾霾祸首花了十多年

  从上世纪40到50年代,生产人工合成橡胶的原料丁二烯的工厂、炼油厂、普通家庭后院焚烧垃圾的炉子等等都是治理的对象,但霾情没有根本好转。加州理工学院的荷兰科学家阿里·哈根斯米特通过分析空气中的成分发现,雾霾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是汽车尾气。

  1948年,加州理工学院的哈根斯米特开始研究烟雾问题,查看那些被烟雾损害、叶子变白或褪色的农作物。他注意到,尽管某些地区已经采取某些烟雾控制措施,却仍能闻到空气中类似漂白液的那种恶臭,眼睛被刺激而流泪。经过实验室研究,他终于从烟雾中找出了“祸首”——臭氧。在大气平流层(距地面约50千米)中的臭氧固然有助于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在地球表面的臭氧会成为城市烟雾中的主要刺激物,能刺激人的眼睛,降低人的肺脏功能,引起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也能损害庄稼和植物。1952年,哈根斯米特正式宣布,臭氧是雾霾中的主要成分。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含有臭氧的光化学烟雾。但是石油工业界支持的一些研究人员公开驳斥哈根斯米特的研究成果,使他不得不花费一年半时间投身学术论战。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种研究、论证终于一致确认了他的结论。

  汽车工业尾气改造又花了十几年

  关键词:限制车辆排污

  洛杉矶人知道了城市雾霾的最大“元凶”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后,治理的主要对象也就转向了汽车。很多城市一提污染就是禁车、限车,但洛杉矶并非如此,原因不仅在于洛杉矶依靠汽车更甚于美国其他地方,而且汽车拉动的不只是汽车工业和石化等产业,还有更多的经济和文化效益。因此,洛杉矶采用的是更为根本的限制车辆排放污染物,因为油气燃烧的污染物才是祸根。

  受限于美国的政治体制,政府要想治理雾霾先得推动议会立法,但是各种利益纷争使有关治理雾霾的立法进展缓慢。此外,政府拿不出大量资金支持治霾研究,主要研究工作都是由私营企业支持的研究机构完成的。在实施洛杉矶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中体现了管理者的耐心和锲而不舍。例如,洛杉矶监察官肯尼思·哈恩就通过穷追汽车制造商促成了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创新与控污装置的生产和使用。

  虽然从1954年开始,当时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就成立了研究机构,每年投入100万美元开发减少尾气的设备,但是他们需要时间进行车辆升级换代的准备和配套工作,因此加州直到推出1966年款新车时才被要求必须配备净化尾气的设备。1966年,当时的加州州长布朗签署法令,规定旧车也必须改造,加装尾气清洁设备,这才拉开了彻底净化汽车尾气的序幕。

  与此同时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须在成品油中减少烯烃的含量,这种物质被认为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主要物质。

  快速的社会发展延迟治霾效果

  1970年,哈根斯米特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演讲时说:“今天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设定目标时过于胆小……不管每辆车减少多少尾气,汽车数量的增长最终会使空气污染回到原来的状况。”1930年,加州只有600万人口、200万辆机动车。1950年,加州人口增加到1100万,机动车数量达450万。1970年,加州人口达2000万,机动车达1200万辆。除人口和机动车不断增多之外,工厂在增加,生产在扩大。

  时至今日,洛杉矶人仍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这场反雾霾之战远未结束。以空气中臭氧程度来衡量,洛杉矶目前仍是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与美国环境保护署2012年规定的PM2.5的新标准相比,洛杉矶还有一大段距离,不过洛杉矶人有这样的认识:为在不久的将来达到空气质量的新标准,我们至少应该像上世纪40年代的市民和官员一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当时他们第一次决定要做些事儿,来对付那个威胁我们城市、叫作“雾霾”的可怕东西。

国外那些曾受雾霾困扰的城市都是经过了长期、系统性的治理后才见到成效,伦敦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空气中污染物含量才下降到接近现在的水平,洛杉矶则花了30年时间空气质量才逐渐好转。治理雾霾为什么需要这么久?因为从调查、分析、决策,到实施各项措施,要想每一步走对而且让治理措施见效,都要花时间。

  巴西 “死亡谷”变“生命谷”

  上世纪60至70年代,巴西在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巴西奇迹”的同时,环境也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化工基地库巴唐市一度变成“死亡之谷”。库巴唐市由于大量重化工企业的进驻,使工厂工人和附近居民患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逐渐增多。媒体曾报道,1977年,该市安装了1台工业废气监测装置,但仅一年半,就因负载过重而报废。

  在此背景下,巴西用整章篇幅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纳入行政、刑事和民事范围,严格执法和惩处。同时,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和协作,推行严格的环保监察制和许可制,拒绝将经济发展置于社会发展之上。1985年至1994年的治理第一阶段,库巴唐市重点控制主要污染源头企业的“三废”排放,并在1992年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典范城市”称号。

  在20多年时间里,当地企业共投入10亿美元用于治污。如今库巴唐工业园区内有54家从事石油化工、冶金和化肥生产的企业,每月的大气颗粒物排放量仅为当年的1%,已从“死亡之谷”变成“生命之谷”。

  菲律宾 政府发动“人民战争”

  菲律宾每年有2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其首都马尼拉是亚洲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而汽车尾气则是污染的罪魁祸首,空气污染80%源自于此。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管理混乱,官方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和人力对汽车尾气排放量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搞起了“人民战争”。他们一方面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汽车尾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另一方面开通了短信平台,号召广大手机一族的年轻人,通过手机短信,检举揭发那些排放超标的车辆。一旦被5人以上举报,交管部门将对其检测,并限期整改。菲律宾政府还斥资为马尼拉地区配置烧天然气的汽车,并增加天然气加气站。对于天然气汽车,政府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日本 控制尾气 绿化城市

  日本在工业化前期,曾经也饱受污染之苦,“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就有4个发生在日本。其中之一为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绿化,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另一个手段是控制汽车。1999年东京国道沿线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集体状告地方政府和7家柴油汽车企业,认为汽车尾气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经过专家认证,汽车尾气造成的PM2.5确实具有强烈致癌作用。为此,在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

  如今,日本汽车出厂时都已安装了过滤器,排放标准达到了欧洲标准,东京市内的几万辆出租车都使用天然气。

  法国 应急和长期双管齐下

  法国的蓝天白云常令不少中国游客羡慕不已。但法国卫生监测所发布的公报显示,2004年至2006年,巴黎、马赛和里昂等9个法国城市空气中PM2.5年平均浓度均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的上限。为改善空气质量,法国采取应急和长期措施双管齐下的办法防治空气污染。

  法国空气质量监测协会负责监测空气污染物浓度,向公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根据空气质量监测协会提供的数据,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局每天会在网站上发布当日与次日空气质量指数图,并就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提出建议。

  空气质量指数图包括空气中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这四种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并按污染程度将空气质量分成1至10级。

  德国 100个空气清洁计划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也是德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战后德国经济发展迅速,鲁尔区也饱受雾霾之苦。1962年12月,鲁尔区出现持续雾霾天气,伦敦雾灾的惨痛教训,促使德国人制定应对措施。两年之后,鲁尔区所在的北莱茵州制定了第一个雾霾条例。1974至1977年间,德国各州纷纷出台雾霾管理条例,设立三级预警机制。

  今天,包括莱茵河流域在内的德国多数地区已实现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在此转变过程中,德国的100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功不可没。德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如今已十分洁净,不过也有个别城市或地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出欧盟标准。一旦某地区超标,当地州政府需与市、区政府合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

  雾霾太猛 印度也愁

  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德里是全球污染程度比较高的主要城市,这个冬季PM2.5指数平均值为575。雾霾给新德里交通带来不便,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这一机构分析,汽车尾气排放量大是新德里雾霾迟迟不散的主要原因。今年1月,美国耶鲁大学发布全球环境表现指数,涉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结果显示,就PM2.5而言,新德里指数最高。

  《印度斯坦时报》网站1月31日刊文《新德里冬天呼吸难》。报道采访了全印医学科学院肺科专家兰迪普·古勒里雅。古勒里雅说,她所在的科室发现,“每当污染指标上升时,医院呼吸疾病和心脏病的接诊数量就明显增加”。

  全球成功治污四条经验

  从全球饱受雾霾天气影响的国家的情况来看,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原因有三:一是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与高耗能产业分不开,这些产业不仅能耗高,污染也严重,典型代表如水泥、重化工、钢铁等工业;二是工业化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来保障,工地扬尘若不能被有效治理,则直接令“天地失色”;三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尾气排放成倍增加,令可吸入细微颗粒物以几何级数上升。

  通观全球成功治理空气污染国家的经验,不难发现都有共同之处:一是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及惩处,确保环保的权威性。二是成立专业职能部门,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是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同参与和协作,使环境治理成为全社会参与的事业。四是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减少排放的同时降低能耗,实现了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兼顾。


上一篇:日本百年后人口减少2/3 政府或考虑接收大量移民
下一篇:欧洲逾千万栋房屋空置 数百万人仍无家可归
发布评论
称呼:
验证码:
内容:
用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