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NY 纽约
NY 纽约 更多城市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珠江百货卖的是东方文化
[ 编辑:dengxin | 时间:2015-04-09 09:54:08 | 浏览:1290次 ]
分享到:

  珠江百货一楼,精品琳琅满目。


   珠江百货从华埠一家小国货店,发展成为纽约最著名的亚洲产品百货商店,在名店荟萃的世界时尚中心SOHO(苏豪区),拥有1万3千平方英尺的营业面积。最传统的东方物品,展示在最现代的购物环境里,人们走进这里,不仅仅为了购物,还为了感受弥漫着东方风情的文化氛围。珠江创办人最初设想以产品为媒介,将中国文化介绍到美国。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实践,与当今购物新概念找到了契合点:购物是一种文化体验。

  1971年,十几名台湾留学生和纽约当地老华侨在华埠加萨琳街开了家小型零售店――四新商店,专门售卖中国大陆产品。刚开始以卖食物为主,但形式上一直是百货商店。从珠江牌生抽酱油,到棉袄、全棉内衣裤、毛泽东语录、毛装、左派书籍、小册子、音乐唱片、海报、《十万个为什么》,都是地道的、充满乡土味的国货,来自遥远的红旗飘飘的中国大陆。

  1978年9月1日,珠江百货商店在伊莉莎白街13号开业,面积比在加萨琳街大了几倍。随着规模逐渐扩大,1986年,珠江百货搬迁到坚尼路和百老汇交界处,在街道拐角楼宇的二层和三层,经营了十多年。这段时期,珠江百货经历过挫折,也产生了重大变化,最明显的是顾客的构成,从原来华人占90%多,倒转为美国人占这个比例。

  这个时候,珠江百货已经在纽约华人圈之外树立了声望,从1990至2000年十年间,美国人逐渐成为珠江百货的主要顾客。朱敬业说,最初光顾珠江百货的美国人,数量很少,主要是跟中国有接触或感兴趣的人,如友好协会成员。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神秘感逐渐消失,美国人开始对中国产品感兴趣。

  珠江百货的经营方针也随顾客变化而变化。公司创建之初,华埠还主要局限在几条街之间,卖食物的店很少,食物需求量大,珠江百货的生意也以食品为主,不过,从来没有改变百货商店的角色。慢慢地,食物的比重减少,其他日常用品增多,尤其是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产品,加重了比例。

  1990-2000年是珠江百货产生转折性变化的10年,这个时期,美国顾客开始注意这个中国国货商店,并成为主要顾客。时尚杂志《17岁》,第一次找了个模特,穿上在珠江买的旗袍,头戴一顶农夫斗笠。广告一刊出,立刻引起轰动,珠江的旗袍抢购一空,电话给打爆了。

  从旗袍开始,美国人开始发现,这家门面朴素的百货商店,拥有许多陌生的蕴含浓厚文化气息的中国产品,如宣纸、灯饰、长袍马褂。这里的货品种类齐全,许多在华埠其他地方买不到的东西,经常可以在这里找到。

  珠江百货的名气逐渐在华人圈子外传开。不仅吸引了普通顾客,连时尚专家也因为它的文化品味而频频光顾。传媒对时尚的推波助澜,促使珠江百货名声大噪,不过朱敬业说,传媒宣传不是刻意安排的,而是珠江的货物,吸引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主动找上门来。

  与此同时,珠江百货的经营管理层以敏锐的洞察力,清醒的头脑,丰富的经验,及时抓住商机,迅速与潮流互动。珠江百货离开华埠,进军SOHO,就是个例子。

  从坚尼路和百老汇交界,到百老汇477号,其实距离仅几个街区,然而,珠江百货已经不再是华埠一家普通的国货店,而是融入到流行文化中心SOHO的风格独特的大型亚洲产品专卖店。

  1860年的地标建筑,五十英尺宽的门面和巨大玻璃橱窗,充满现代气息的布置和装饰,讲究格调和文化氛围的整体设计,令走进珠江百货的顾客耳目一新,仿如参观一个展厅,淋漓满目的异国产品,真实可感,仿佛在娓娓细说着东方古老文明的故事。

  珠江从创建之初就不是纯粹商业行为,而是寄托着理想和抱负,这是珠江的独特之处,也许也是成功背后的坚实力量。


上一篇:布碌仑商会将访问中国招商
下一篇:奥巴马欲向苹果微软各征税百亿美元